炎炎夏日,為了在童心播撒文化傳承的種子,蘇州工業園區斜塘街道藺坊社區依托公益暑托班開展了“非遺潤童心”系列文化實踐活動,通過開展非遺漆扇、非遺香囊DIY和非遺扎染等傳統技藝的沉浸式體驗,讓孩子們化身小小工匠,與古老技藝美麗邂逅,親身觸摸傳統文化的肌理與溫度,為夏日增添了一抹獨特的文化色彩。
以匠心守護文脈,讓非遺“活”在當代
藺坊社區暑托班通過開展漆扇、香囊、扎染等非遺技藝的體驗活動,打破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隔閡。在非遺漆扇的課堂上,老師講解漆扇的制作工藝,孩子們手持竹扇,小心翼翼地在清水中滴入彩漆,屏息凝神,用竹簽輕輕撥動,任絢麗的色彩在水面自由舒展、交融。薄荷醒神、艾草辟穢、藿香化濕,孩子們在香囊填裝中感知“草木入藥”的健康哲學,稚嫩小手謹慎填裝、細心收口,一只只精巧香囊悄然成型。扎染,這一古老的染布技藝也在藺坊社區暑托班的課堂上綻放光彩。孩子們圍坐在一起,學習扎染的技巧,驚嘆于扎染的魅力,也在實踐中體會到了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。這種“做中學”的模式,讓非遺技藝從文字記載變為可感、可觸、可創造的實踐,使青少年真正成為文化傳承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。
以文化浸潤童心,為成長注入精神養分
藺坊社區積極探索如何為青少年提供高質量的課后服務,將非遺文化融入教育場景,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暑期生活,更以文化滋養心靈。當孩子們專注于一針一線的縫合、一筆一畫的暈染時,他們收獲的不僅是手工技能,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熱愛。香囊里的草藥香氣、漆扇上的流動色彩、扎染布的奇幻圖案,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青少年的審美情趣與文化認同。這種認同,正是文化自信的根基,當年輕一代從傳統中汲取力量,便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堅守自我,成長為中華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積極傳播者。
以社區搭建橋梁,讓傳承成為社會共識
藺坊社區作為今年斜塘街道小青荷公益暑托服務中的一個服務點,以“公益托管+文化浸潤”為核心,通過公益活動的形式,以“零門檻”體驗讓非遺從博物館櫥窗走進社區居民日常生活,既解決了困境青少年、來蘇務工人員子女、雙職工家庭子女暑期托管的難題,又為非遺傳承開辟了“社區陣地”,構建起“家庭賦能、社區搭臺、社會協同”的三維傳承網絡。當文化傳承逐漸融入社區建設的毛細血管、教育體系的日常肌理、公共服務的普惠網絡,在藺坊社區暑托班的方寸之間,“守護傳統”逐漸成為共識,“傳承文化”真正成為行動自覺。
每一次專注描摹、每一針細微縫合、每一件驚艷成品,悄然在稚嫩童心種下文化認同的種子,當孩子們帶著親手制作的非遺作品走出暑托班,他們帶走的不僅是夏日的回憶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自信。斜塘街道藺坊社區暑托班“公益托管+文化浸潤”的模式不僅為社區孩童搭建了多元成長的階梯,更是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重,厚植中華文明薪火傳承的沃土。
編輯 朱靜
2025年7月18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