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文兵,中共黨員、政協蘇州市姑蘇區(園區組)第三屆委員會委員、TCL華星光電工業技術研究所所長、蘇州華星顯示有限公司副總經理、蘇州市勞動模范、江蘇省高級經濟師、江蘇省產業教授、蘇州工業園區“藍鷹技能訓練營”導師、江蘇工業園區企業家兼職教授、園區職業技術學院顯示學院執行院長。
近年來,半導體顯示行業發展迅猛,國內、國外競爭異常激烈,制造企業想要在競爭中取得優勢,就必然下定決心,進行大膽的創新和徹底的變革。面對這樣的處境和壓力,張文兵從現場精細化管理出發,從底層應用技術入手,通過不斷的技術積累,逐漸打造出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應用技術平臺,將現場的經驗與KnowHow固化轉化為算法及程序,為企業的不斷發展提供推動力,讓工作更友好、讓技術更簡單。
以應用技術為基礎,構筑人才培養新模式
作為精益管理的踐行者,張文兵大力推進學習型組織氛圍營造,針對不同人員成立了不同的人才培養平臺。針對一線作業員在生產現場成立車間學堂,隨時隨地可以在生產現場組織進行必要的教育培訓,榮獲第一屆“蘇州工業園區企業工會車間學堂示范點”。針對一線管理者和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提升成立了顯示學院,通過推進校企聯合新模式,將制造產線搬到學校去,為企業的人才培養向前邁了一大步,打通了“學”與“用”的最后一公里。截止22年初已經成功培養了設備和現場技術人才近300人次,接待各級政府、高校交流訪問百余次。針對技術人員的技術深造與研發成立了智造研修中心,下設8大技術學院,涵蓋了工廠所有應用技術領域,通過不斷學習-積累-創新,將自主開發的AGV及其調度系統等應用到生產現場中,形成了助力企業智能制造轉型的新引擎。其中Robot學院、AGV學院、工控機學院更是獲得了“蘇州工業園區大師工作室”的稱號。
技術模塊化、標準化,夯實智能制造基礎
“技術就是生產力,但是技術如果不接地氣,就無法轉化成生產力,甚至會成為生產的阻力。”張文兵一直倡導技術要模塊化、標準化,要將復雜的技術拆解成簡單的、模塊化的技術,要人人都能學、人人都易學,這是一條將高端裝備技術進行自主替代的捷徑,也是一條可持續的方法。
早些年,半導體顯示設備大都受制于國外廠商壟斷,升級維護困難,周期長、成本高。為了擺脫這種局面,張文兵帶領技術團隊進行技術模塊化拆解,將大變小,再逐步分解成一個個更小的課題,小到一臺設備的硬件機構、一個軟件的一行代碼,逐一攻克。
正是通過這些年的不斷積累,才形成了企業強大的技術內生力。從手動設備,到半自動設備,再到全自動設備,一直變革到今天的智能檢查設備、物流設備、精密組裝設備等,技術的模塊化和標準化發揮著積極且重要的作用,為企業推進數字化,推進全面智能制造夯實了基礎。
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執行,全面促進智能制造轉型升級
半導體顯示行業是一個高技術、重資產的傳統制造型產業,隨著近年來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,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推進智能制造的大潮中。張文兵認為,企業推進智能制造已經不是一個選擇題,而是一個必答題,必須要做好智能制造的頂層設計,并落到實處。
為了規劃起企業未來的藍圖,張文兵組織企業管理者和員工一起參與到企業的未來規劃中,采納了大量一線員工的想法,通過行業調研、專家訪談、資源整合等一系列的過程,最終構筑起了企業未來智能制造藍圖。智能制造的另一個關鍵就是落地。從2012年開始,張文兵積極在企業內推進智能制造技術,率先將民用相機NX300應用到顯示行業產品視覺檢測領域,通過自主AI開發和應用,大大提升了產線的綜合檢測能力,極大提升了產量與質量;同時在模組制造工序大量導入Robot工業機器人,不僅提升了工人的工作環境和舒適度,更通過機器換人將工廠的綜合人效提升到2倍以上;自主開發AGV(自動物流搬運小車),將傳統的車間內物流搬運崗位全部自動化、容器標準化、物料直納化,大大提升了車間的物料周轉效率。智能制造研修中心和8大技術實驗室,通過對技術專研攻堅,不僅解決了如曲屏組裝技術、涂布技術、8K產品加工技術等行業難題,更為企業推進智能制造、促進藍圖規劃落地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。
推進企業轉型,大力發展智能制造,張文兵19年如一日堅守崗位,兢兢業業,不斷探索前行。作為新一屆區級政協委員,他心懷夢想,勇于承擔責任,他表示將繼續深耕智能制造,將經驗與技術結合,讓更多剛起步的小微企業、同行企業少走彎路,實實在在擔負起政協委員的使命,為園區發展乃至蘇州、整個制造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。